柳州工信局:关于印发《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柳工信通〔2025〕22号
各县(区)、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各有关单位:
《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3月25日
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国家、自治区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大决策要求。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蓄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立足柳州、辐射西南,服务全国,走向东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创新为动力,以场景为牵引,以发展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赋能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50个标志性智能产品,挖掘50个以上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建成2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1家有全国影响力的链主(龙头)企业,培育10家以上研发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突破500亿元。初步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保障有力、营商环境一流的“西南智谷”,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人工智能产品突破行动
突破一批垂直领域模型。聚焦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制糖、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支持链主企业自主研发迭代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支持做精产品预测性维护、智能决策模型、工业质量控制细分场景的专用模型,支持开发轻量、高效、易于部署的中小型模型。
研发一批人工智能软件。推动开发集成各行业场景数据、技术、工艺,开发融合人工智能的终端软件。鼓励企业强化人工智能模型框架软件与机器人硬件的适配,打造一批大模型驱动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发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控制系统、服务器级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鼓励机器人企业深挖制造、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需求,强化人工智能框架软件和硬件相互适配、性能优化和应用推广,打造软硬件一体化生态体系。
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品。积极推动大模型与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医疗器械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终端、智能仪器仪表等工业智能网联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等智能电气设备。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生活服务机器人等。
(二)实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
赋能产业升级。推动人机物互联互通,打造孪生工厂、资源智能调度、供应链可视化协同等先进制造典型应用,构建基于数据应用的模型驱动生产运营模式,持续推进产业链协同。
打造应用场景。推动全流程智能化,鼓励企业开放和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遴选和发布一批“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产品设计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缩短研发周期,运用仿真分析等技术实现对产品外观、结构、性能等进行试验验证或迭代优化等功能,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间的多方信息交互、协同设计或产品创新。营销管理智能化:使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销售、财务、生产、供应链之间的数字化协同,实现实时销售预测,并自动或半自动制定采购、生产、物流等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升柔性化制造水平。生产管控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建立生产运行监测预警算法模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生产过程等生产作业数据的在线分析与实时监测预警,并驱动生产过程的迭代优化与闭环管控,不断优化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智能化:应用前沿技术(如视觉质检)开展产品质量检测,提升检测效率和检测水平,开展产业链上下游质量数据跨企业共享;构建产品质量管理模型,实现产品质量影响因素识别及缺陷预测性分析。安全生产智能化:基于安全作业、风险管控等数据的分析及建模,实现危险源的预防性管理、自动预警及响应处理。能耗管理智能化:建立设备能耗监测与优化算法模型,实现设备能耗实时监测、能源转化效率分析、未来能耗预测及能源优化调度等。采购管理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采购与内外部供应链之间的数字化协同,并实现供应链风险预警预测,动态优化采购策略和方案。仓储物流智能化:使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仓储物流与供应商库存或客户生产计划间的数字化协同,并能够自动实现物流计划的自动制定实施或厂内物料自动配送;按照产供销状况,实现智能仓储及厂外智能物流。财务管理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企业内外部协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全面智能化和数据驱动,并实现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规划和风险评估。
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发展。基于“星火·链网”超级节点等区块链基础设施构建行业数据集,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将工业参数上链存证,保障数据安全与可信流通。推动区块链智能合约与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结合,在供应链管理、设备融资租赁等场景中实现自动化履约与智能化监管。探索构建“人工智能+区块链”双驱动的质量溯源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等示范应用。
打造“人工智能+标识”协同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标识编码的深度协同,支持在汽车、工程机械、食品等重点产业链中嵌入标识解析应用,构建智能化的全流程追溯与数据互通平台。推进标识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在协同诊断、预测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等重点场景、关键环节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标识”典型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三)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布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推动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建设一批具备“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创新孵化等能力的试验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和后市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制定。围绕主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发面向行业应用的算法工具链和开发平台,重点突破深度学习算法、语音处理、跨媒体感知与融合、人机交互、具身智能等关键通用技术,聚焦机器人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人机交互等核心算法,推动高精度、轻量化智能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研发,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促进成果转化。发布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名录,遴选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目录给予支持。推动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供需对接活动,发布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人工智能优秀解决方案(产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四)实施企业培优育强行动
培育优势企业。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实行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培育一批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数据服务商以及数据要素型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赋能支撑力量。
强化企业招引。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重点瞄准关键技术产品,吸引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知名企业在柳州设立面向东盟的区域制造总部、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和数智化转型基地。
(五)实施产业布局优化行动
引导产业园区选准主攻方向,推动各县(区)、新区聚焦人工智能与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园区(应用示范基地)。重点打造以柳东新区为主、北部生态新区为辅的人工智能产品制造集聚区;打造以北部生态新区为主、柳东新区为辅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机器人小镇;支持柳江区建设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鱼峰区建设智能医疗设备产业聚集区,鹿寨县建设智能家居产业聚集区,城中区建设智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人工智能在柳南区机械汽车产业、柳北区钢铁新材料产业、柳城县化工新材料产业、融安县香杉产品加工业、融水县竹木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三江县茶产业的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深化面向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合作。依托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推动与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业协同、标准互认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探索推动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在东盟国家落地见效。
(六)实施资源要素保障行动
推动提升数据、算力、算法等共性支撑能力。汇聚重点产业链高价值工业数据,形成标准化行业级数据集和全链条知识库。提升模型算法研发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升级。加强5G、“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用好大数据产业园、通信运营商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各领域数据中心资源,支持部署规模化工业智算网络,支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加快部署智算节点。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重点行业大数据中心,面向产业提供云存储、算力、智能调度服务。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依托柳州市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坚持全链条谋划、全周期跟踪、全要素保障、全过程服务,集中资源力量服务产业生态构建,培育新动能。
加强政策支持。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开发项目、人工智能应用与制造业融合技改项目、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企业部署工业智算网络、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柳州市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投资,支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与国内人工智能领先团队合作,支持企业用好柳州人才新政柔性引进人才,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引导,加大政策宣贯力度,积极推广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工作经验,推广人工智能产品。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人工智能交流合作培训平台,营造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件公开发布)